close


互聯網思維(資網站優化料圖)
  2013年最火的詞莫過於“互聯網思維”。自從這個詞上了一次新聞聯播的以後,“互聯網思維”就成了救傳統產業脫離苦海的“神器”,用互聯網思維改造各種傳統行業的文章便被各種專租辦公室家和寫手炮製出來,諸如《用互聯網思維改造製造業》、《用互聯網思維改造餐飲業》,快刀青衣兄甚至還寫過一篇《用互聯網思維改造一座青樓》,互聯網思維之火大有所向披靡、一統江湖之勢。
  在互聯網思維愈演愈烈的當下,黑馬哥當然也耐不住寂寞,忍不住也要噴一篇。今天,黑馬哥突然有了一個想法,對於把這個詞炒火的電視臺行業,有沒有房屋二胎互聯網思維改造的空間呢?
  《新聞晚報》的停刊讓報紙行業唏噓不已,也讓傳統的電視臺驚出一身冷汗。電視臺雖然暫時還“衣食無憂”,但是收視率的逐年下滑、觀眾老齡化、越來越低的開機率卻是不爭的事實,在視頻網站的層層夾擊之下面臨著越來越邊緣化的境地。電視行業也不乏有識之士,提出各種救電視行業於“水火之中”的“良策”,“制播分離”、“網台融合”、“雙屏互動”、“OTT TV”等各種新概念層出不窮。 1月8日即將上線北京網絡廣播電視臺BRTN又提出了“大媒體”的戰略,立志要做全媒體聯動的核心平臺。光靠這些新概念,真的能夠讓電視臺預防癌症須知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殺出一條血路嗎?
  黑馬哥認為,互聯網思維並不是電視臺聯網,不是電視臺做個APP就算步入“移動互聯網”時代了。需要從“內容製作為中心”顛覆為“以用戶為中心”,從播出管道轉變為互動平臺,從單純的“內容製作機構”升級為“內容分發平臺”,需要與被屏幕隔開的觀眾隨時隨地的烤肉建立聯繫。好吧,黑馬哥就從自己理解的角度談一談如何用互聯網思維改造一家傳統電視臺吧!
  一、 製片人“產品經理化”
  對於一個傳統電視臺的製片人而言,只要在體制內有話語權,有能力爭取到時段、拿到製作經費、最後把節目對付出來,基本就算一個稱職的製片人了。對於傳統電視節目而言,考核標準只有單一的收視率,製作團隊和觀眾之間完全是割裂的。製片人不需要對觀眾負責,只需要對領導負責就可以了。所以,在這種背景下製作出來的節目,往往是領導滿意的節目,卻離觀眾越來越遠。
  其實電視臺也早已意識到這個問題,也知道僵化的體制會限制內容生產的能力,所以就有了燦星和《中國好聲音》“制播分離”的模式。但是,“制播分離”這種輸血式的模式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只能算是飲鴆止渴,短期行為。長期來看,電視臺內部還是應該培養自己的製作小團隊,在這一點上,不得不說一下湖南衛視成功經驗。據介紹湖南衛視內部有很多內部競爭的“小團隊”,這些團隊的特點是製片人年輕、有衝勁、有想法並給予最大限度的自主權,《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兒》等新節目據說都來自這些小團隊。湖南衛視的這種組織架構,有點類似於互聯網公司,騰訊公司之所以強大,就是因為內部存在著很多產品研發的小團隊,每個產品既要跟外部競品競爭,內部也會有競爭的壓力,這種扁平化的管理結構可以讓效率大大提高。
  對於一個傳統的製片人而言,只需要懂節目製作就行了。而對於一個互聯網思維的製片人而言,不僅要懂節目製作,還要瞭解觀眾心理,還要懂網絡營銷和市場運營,甚至還要懂一點IT技術。就拿目前最紅的《爸爸去哪兒》節目來說吧,節目火了以後,不僅可以獲得廣告收益,還可以在網絡上賣版權,拍電影去賣電影票,甚至還要推出手機游戲。從某種程度上講,將來電視節目已經不是一個單純在電視和網絡播放的視頻,而是一個基於節目粉絲團全產業鏈的商業模式,各種邊緣產品和各個環節都可以賺錢。當然,這一切都是基於節目在網絡上獲得足夠的註意力的前提下。
  二、 觀眾“粉絲團化”
  對於一個電視臺,最核心的資源是什麼?不是大牌主持人,不是金牌製作人,也不是策劃牛人,而是觀眾。一個電視臺對觀眾的重視程度,往往會決定節目最終的受歡迎程度,芒果台的娛樂節目之所以經久不衰,就是因為它對觀眾的重視程度高以及它們堅持多年的粉絲團戰略。
  在傳統意義上,電視臺和電視觀眾之間,完全是內容提供者和觀眾的關係,兩者之間被電視屏幕割裂開,幾乎沒有聯繫和互動。現在很多電視臺娛樂節目的觀眾,甚至還需要觀眾公司來招募,這是多麼一件可悲的事情。由觀眾公司臨時湊來的觀眾,跟電視節目的忠實粉絲相比,兩者在現場的狀態肯定是不能同日而語的。反過來,觀眾的狀態也會影響到嘉賓的狀態,最終影響到節目製作的質量。綜藝節目《我是歌手》,之所以有那麼強的代入感,跟粉絲的投入有很直接的關係。況且,每一個到現場真實的粉絲,都會把自己在現場的感受通過微博和微信朋友圈傳遞出去,相當於為節目做了一次口碑傳播,這也是臨時招募來的“大爺大媽”完全做不到的。
  原來電視節目和觀眾之間缺乏交流,是因為受條件的限制,比如收視率高的話知道有很多人在看,而並不知道看的人誰。而隨著社交網絡的普及和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通過技術手段,完全可以知道是誰在觀看,觀眾和電視節目之間可以隨時隨地聯繫。正是基於這方面的考慮,各大衛視都推出了基於雙屏互動的APP,比如BRTN此次推出的BTV大媒體APP,湖南衛視推出的呼啦等產品。都是想利用技術手段,與原來的觀眾建立聯繫,並把他們組織起來,由原來被動的觀眾變成主動的“粉絲團”。
  當然,與觀眾建立聯繫並不是只有APP這一個方式,微博和微信等社交網絡平臺都是很好的平臺,通過微博可以把節目的信息傳遞出去,而通過微信可以跟觀眾進行對話和交流。其實用什麼工具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給予觀眾的尊重和參與感。
  三、 從播出機構轉變為“內容分發平臺”
  《今日頭條》的創始人張一鳴在一次論壇上曾經這樣說,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內容製作的團隊會趨於小規模化,甚至一個人也可以成為媒體,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自媒體”。因為隨著技術的發展,生產內容越來越容易,比如原來做一個視頻節目需要很多設備和團隊,現在優酷網做的《曉說》,一個人扛著攝像機對著高曉松錄就可以了。
  《新聞晚報》之所以倒閉,也是因為生產新聞的方式太落後,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那種高投入、高產出、大團隊的商業模式已經不合時宜了。那是不是意味著未來會沒有巨頭了呢?當然不是,未來的巨頭並不是內容的生產者,而是內容的聚合平臺和分發平臺。所以,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網易和搜狐新聞做了新聞客戶端做內容的聚合和分發,PPS把電視臺節目直播流弄到了網上,也獲取了大量的用戶,最終賣了3.7億元美金。而作為有著大量內容源的CNTV,卻還苦於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商業模式,不過最近推出了移動互聯網應用CBOX,看來也想通過內容分發去掘金了。
  在移動互聯網的平臺大戰過程中,對於有著內容源和政府資源的地方衛視並非沒有機會。比如,BRTN和北京聯通、愛電視傳媒推出的IPTV,IPTV可以看高清電視、綜藝節目、電影還可以玩游戲、看病掛號,單就直播流上就比小米盒子類似的OTT產品有優勢,如果能夠以用戶為中心把產品做好,還是有很大的想象空間。
  四、 內容製作機構轉變為“內容開放平臺”
  現在各大衛視把競爭的目標全都放到真人秀等季播節目上,歌唱選秀節目火,就一窩蜂地做“選秀”節目,《爸爸去哪兒》火了,各大衛視又開始火拼“親子類”節目。在人人相互鏈接的移動互聯網時代,成為熱點話題肯定可以商業價值最大化,但是並不是什麼節目都變成熱點的,大部分的節目都會撞得頭破血流。
  如果大家知道“長尾理論”的話,各大衛視的選秀大戰基本上還是長尾市場頭部市場的競爭,是競爭激烈的紅海市場。除了頭部市場以外,其實還有更廣闊的長尾市場。在百度上投放廣告的都是一些中小企業,每家企業投放的金額也很少,但成千上萬的企業投放額加起來,則是一個總體上很大的市場,特別是隨著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普及,每個人里的移動設備,都是視頻流的“遙控器”,這個長尾市場將比頭部市場更加廣闊。
  黑馬哥是想讓電視臺去做視頻網站嗎?當然不是,現在視頻網站之間的競爭已經白熱化了,沒有互聯網基因的電視臺,殺進來肯定也會輸的頭破血流。但是電視臺,利用本身的製作能力、資金優勢、人才優勢,完全有能力做UGC平臺。再說細點,比如去年像一些《屌絲男士》、《曉說》等輕綜藝節目比較火,電視臺除了做常規節目以外,可以自己組織團隊或投資外部團隊製作此類適合在互聯網上播出的節目。等到有一天,一個UGC平臺聚合了海量的此類視頻和節目,就有了跟視頻網站版權合作和議價的能力。雖然很多視頻網站把很大精力也都放在了UGC上,但是視頻網站在節目製作上畢竟不夠專業,電視臺在節目設備和製作方面都還是具有優勢。將來隨著網友需求的多樣化,對視頻節目的需求是海量的,優質原創內容永遠都是稀缺的。而這次即將開播的BRTN,也開始嘗試與騰訊微視團隊,推出一些類似短視頻集錦的快綜藝節目,也是想通過此類方式,吸引更多的內容團隊參與,最終變成視頻內容創新工場和開放平臺。
  當然,要想真正用互聯網思維改造一家電視臺,還需要從人事制度、考核標準、財務制度、廣告運營模式等頂層設計上做根本意義上的顛覆。對於一個人員眾多、機構龐雜、管制嚴格的電視臺而言,這其中的難度可想而知。但是,在移動互聯網衝擊的浪潮,電視臺作為一個比《新聞晚報》還更加龐大的機構,肯定面臨著解體、分化、轉型之痛, 誰在時間窗口關閉之前出改變和顛覆,誰也將會奪得先機、贏得未來。
  如果對此篇文章有不同的看法,可以通過關註黑馬哥微信公眾號(socialmouths)的方式進行交流。
(編輯:SN00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vxb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